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

热门关键词:

当前位置首页 » 专题活动 » 玉树震后“1+1心联行动”心理援助项目心联小屋授牌仪式 » 现场报道 » 心联玉树,行动有我——心联行动办公室副主任李扁

心联玉树,行动有我——心联行动办公室副主任李扁

返回列表加入收藏加入收藏 来源:青爱 发布日期:2011-03-02 |

2010年4月14日,青海玉树发生7.1级地震,造成惨重人员伤亡。这是继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,两年之内中华民族遭受的又一次巨大灾难。这一次,玉树灾区人民受到巨大心理创伤,参与救援的干部、部队官兵、医务人员和一线新闻工作者,心理上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影响,有的受到的冲击还相当严重。

汶川地震之后,全社会对心理援助相当重视。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教育学会,于地震后第三天,即2008年5月14日,经青爱工程办公室和青爱工程形象大使白岩松先生倡议,决定启动青少年灾后心理援助联合公益行动,简称1+1心联行动。随后,青爱工程办公室主任、也是1+1心联行动的共同发起人张银俊女士,就率第一支心理援助队伍为安顿在成都温江的3594名高三学生及329位老师做高考减压及心理疏导。

1+1的前一个1,指的是指万众一心的“一”,是“社会援助、公众捐款,及对心理援助重要性的一致认同”。后一个1,是“专业团队、国际化的专业技术、专业方案,中国特色的实施办法”。中间的加号要起作用,是信息枢纽。1+1还可以有多种解释,随着实践和内容的拓展,其内涵也随之丰富和发展。中华慈善总会、中国教育学会在2008年5月19日的正式立项文件中,对1+1心联行动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。文件中说:1+1心联行动的主要任务,就是创建有序、专业、透明、公益的长效心理援助机制。长效说得明白点,就是前面的四个关键词要做到位。

白岩松说:“1+1心联行动,至少做十年。”“要在灾区留下一支不走的专家队伍。”他讲的这两个意思,一个讲的是长效,一个讲的是公益。十年是长效,不走是公益。公益与慈善的一个区别在就于:慈善是救济,授之以鱼;公益是赋能,授之以渔。从那时候开始,1+1心联行动就展开了长跑。

“1+1心联行动”取得的效果是什么?到2010年底,在汶川震区的大中小学幼儿园,一共挂牌87间心联小屋。举个例子可见一斑:2010年9月12日下午,1+1心联行动办公室负责人,与四川省基地,及绵竹、都江堰、德阳地区心联小屋负责人开会,绵竹的代表讲到:“汶川地震以后,到绵竹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团队,光是教育口接待的,一共是160多批次。有的是发了调查问卷,结果填完以后要交的时候,来调查的人找不到了,已经撤了。所以,1+1心联行动8月份、9月份去的时候,我们也是不太信任。但是到了今天,仍在绵竹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,大规模的组织,现在只有1+1这一家……那段时间大家最关心的是,别人都撤了,剩下的这个1+1会不会也撤。”与会的都笑了。如此这般,1+1心联行动长跑的功夫,开始有一点显现。

没有想到这么快又在玉树发生大地震。玉树地震之后,1+1心联行动办公室按照事透明、钱透明、政策透明、责任道义透明的原则,沉着冷静,行动迅速。积极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、爱心企业互动,共接受社会各界定向1+1心联行动的善款400万元。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为后续行动储备资粮,这是1+1心联行动的一项重要功能,也是基本功能。1+1心联行动依托绵竹、都江堰的心联小屋,为转移到四川的伤员和异地安置的学生开展心理援助工作。2010年9月12日,白岩松在都江堰聚源中学(玉树民族中学转移学生主要安置地)给师生做了一个小时的励志演讲,并为玉树震后首家心联小屋揭牌。

1+1心联行动在汶川的工作引起了青海省方面的注意。青海省委宣传部,及青海省社科联联合发文,向中宣部、民政部、中华慈善总会及其他部委上报文件,请求中华慈善总会划拔专项善款,并以汶川震后开创的1+1心联行动模式,支援青海玉树的震后心理重建工作。

中宣部对此请示相当重视,通过民政部与中华慈善总会协商此事。而中华慈善总会则在接到青海省委宣传部的文件后,立即召开会长办公会研究。会议决定,拨专项善款1000万元(其中包括定向捐款400万元),支持青海展开玉树地震后的心理重建工作,具体工作委派1+1心联行动办公室监督执行。

青海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胡维忠先生,多次到北京,与1+1心联行动办公室负责人,就青海1+1心联行动的立项宗旨、合作方式、责任分工、实施方案、操作细节、监督方式,面商沟通,2010年10月22日双方签署了详尽具体的合约:《中华慈善总会  青海省社科联  关于在玉树地震灾区开展1+1心联行动协议书》。

协议签署以后,青海省委宣传部、省社科联、中科院心理所联合成立了1+1心联行动心理援助项目领导小组,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任组长,规格很高。省委宣传部、社科联、中科院心理所、省卫生厅、共青团省委、省教育厅、省慈善总会、西宁市教育局、玉树州教育局、省心理咨询协会的主要负责人,任副组长或成员。这样的统筹格局,确实对于青海1+1心联行动的有序性、有效性,能够起到保障作用。这为升华1+1心联行动所期许的“长效心理援助机制”提供了组织保障。

1+1心联行动,在玉树地震之后,在青海省开的这个头,开得相当好。

站在中华慈善总会、中国教育学会的角度看,站在1+1心联行动项目办公室的角度看,在玉树地震灾区开展1+1心联行动,是一个重大事件。在以下几个方面,具有重大意义:

第一个,作为受助人,能不能受益?一个是操作团队,也就是青海省社科联、青海省心理咨询协会,这两个组织本身,通过这个工作,能否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。一个是,被授牌的学校,心联小屋的专责老师,和该校的孩子,在这个事情当中,是不是高兴?高兴很重要。如白岩松所说:“志愿者工作,短期靠激情,中期靠良知,长期靠尊严和利益。”尊严和利益逐步得到体现,他们就会高兴。不然的话,他怎么会高兴?小屋是专责教师和学生的空间,尤其要给专责教师以空间。有了这个,他们的激情和良知,会持续保持,创造力也会大大激发。

第二个,作为捐款人,能不能满意?我们一再要求每间小屋必须做博客。做博客意义很多:一是可以积累素材,随时做活动,随时有记录;二是大家在网上互相交流、互相展示,取长补短,抱团取暖;三是可以向捐款人展示、报告,表达感恩;四是示范效应,全社会都可以通过博客看到你这个小屋的活动,给全社会的爱心人士一个参与慈善事业的方式和机会,这就是在进行爱心传递;五是一种有效监督方式,用博客的形式进行监督,成本不高、操作简便,又不会落入暗箱操作的窠臼,是一个好工具。

第三个,作为心理学,能不能就势进到学校?因为此前,西宁市也好,玉树州也好,据说许多中小学没有专职心理老师,那么能不能借此契机,一举改变这个状况?

第四个,作为慈善项目,能不能成长为一个样板?如果做得好,心联小屋的模式,应像当年的希望小学一样,成为许许多多爱心人士参与慈善事业、献爱心的最好方式、优先选择。要成为这样的样板,那是需要每间小屋,都做得风生水起,充满活力。

第五个,作为民间组织,开展重大灾难之后的心理援助项目,究竟能不能取得成功,能不能建立长效心理援助机制?目前,从汶川震后,包括绵竹、都江堰、德阳、阿坝等地的经验看,这个长效机制的建立,完全可能成功。那么,针对玉树的情况,将会如何?针对舟曲泥石流,又将会如何?

第六个,作为灾后重建,能不能都像这次玉树震后,将心理重建纳入重建规划当中?而且不光是纳入规划,是不是应该从政府预算当中切一小块出来,支持这项事业。

心理援助具有科学性、系统性、长期性、复杂性、艰巨性的特点。这个特点决定了1+1心联行动,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。这正是我们强调至少做十年的原因所在,也是1+1心联行动生命力所在。

十年,时局有变化,人事有代谢。这就好比,当年上井冈山,有人提出:红旗到底能打多久?这一个疑问,是一个最好的警策。正因为有这样的警策,红旗才得以长久地打下去。所以,在一开始,就要戒慎恐惧。迄今为止,1+1心联行动在汶川震区挂牌87间小屋,绵竹、都江堰、德阳、阿坝,各自摸索出一套路子来,2011年1月在都江堰开总结会,确实成果丰硕,生机无限。

从目前的情况看,1+1心联行动在西宁的行动是得力的,或者说是给力的。节奏感很强,我们在北京,也明显感受到这边的工作,在一步步往前推进。从接收的领导小组文件和简报看,这个事情在以千钧之势、无往不胜地向前推进。西宁工作站工作团队的组建,心联小屋示范学校的遴选和挂牌,师资的培训,包括这本心理援助纪实,都体现同样的作风。

西宁也好,玉树也好,就心理学基础和自然条件来说,比汶川震区的困难更多,情况更特殊,譬如,高原,少数民族,语言不通,信仰不同,这是不利条件;当然也有有利条件,政府的支持更大,统筹更有力,加之有汶川的经验可以借鉴,两下一平衡,各有优劣。我们衷心希望和祝愿,玉树地震后心理援助,用1000万元来做种,至少在十年间做好做实、做大做强。

组编《重建我们共有的心灵家园—“4·14玉树地震”心理援助纪实》一书,意义重大,它既是对抗震救灾心理援助过程的真实记录,也是一种真实的历史资料,具备存史、咨政、育人的多重功能。

本书汇集了青海省社科联,中科院心理研究所、青海省心理咨询协会及中华慈善总会、中国教育学会、1+1心联行动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智慧和汗水。它总结了心理援助工作的经验教训,在提高心理援助效果,增强科学性,减少盲目性,大胆探索持续开展心理援助的长效机制和具有西部欠发达、多民族地区特点的灾后心理援助新模式,建立一套适合青海省情、玉树灾区区情、民情的心理援助工作机制,为1+1心联行动在全国的推广,起到示范作用。

本书图文并茂、翔实生动、客观真实。书中收录了心理援助工作者在玉树灾区、灾民转移安置点(医院、学校、社区等)开展心理援助的活动及个案实录、个案分析;各级领导对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做出的批示、讲话及在一线的工作场景图片;青海省1+1心联行动心理援助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报告、总结、通知、简报等文件及中华慈善总会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对心理援助工作给予的资金、智力、人力、实物等方面的支持。

编写本书的目的,不是为了给某个人或某部门歌功颂德,也不是想渲染我们的心理援助工作有多完善,多有成果。而是想通过这么一种方式记录和见证,在我们各部门共同的努力下,玉树地震后伤口抚平的过程。青海省社科联给1+1心联行动分配的任务之一,就是写一个后记。我们便抓住这个机会,写了一个长篇大作,将我们平常交流与讨论的一些内容,形诸文字,一是记载玉树震区1+1心联行动的前生后世,二是表达我们的一些期待和担忧。古人云: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又说,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更有所谓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这样做的目的,就是为了在事情的开头,沉潜下来,剔除浮躁,以尽量减少失误,预防过失。我们认为,这样做是必须的。

在后续的心理援助过程中,《重建我们共有的心灵家园—“4·14玉树地震”心理援助纪实》系列丛书还会陆续面世,以记录这段特殊的历史时刻。

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青海抗震救灾工作,关注灾区群众的生产、生活状况。清楚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,看到每救出一个生命时的欢欣鼓舞;清楚记得胡锦涛总书记在刚刚复课的板房教室中用力写下“新校园,会有的!新家园,会有的!”并带着孩子们一起高声朗读的动人情景。

这十二个字,写在玉树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,也刻在大家心里。硬件重建,效率会很高。但是心理重建,事情就复杂一点。新校园里,新家园里,健康的心理,阳光的心态,如何“有”法?这十二个字,对中华慈善总会、中国教育学会1+1心联行动的工作人员及所有关注灾区人民幸福的人,推而广之,所有关心中国人的幸福指数的人,都是一个有力鞭策、重要提醒。

今天的玉树,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,在玉树、在青海、在中国,爱心在持续涌动,坚强在继续传递。从灾后废墟上支起的一顶顶救灾帐篷,到活动板房里传来复课孩子们的稚嫩书声,一个伟大的民族,正在痛苦中感受坚强,废墟上升腾希望,灾难中迸发力量。我们一定能在雪域高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玉树!

中华民族近年来不断经历着重大的灾难,非典、雨雪冰冻灾害、5·12汶川大地震、西南抗旱、王家岭生命救援、玉树抗震救灾、舟曲泥石流……多少次,我们在“一线希望、百倍努力”的坚定信念支持下,不抛弃、不放弃,创造了生命救援的奇迹;多少次,我们在“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”的感召下,协力同心、排除万难,携手建设起更加美好的新家园。

多难兴邦。一次又一次灾难,锤炼着这个古老民族,锤炼着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。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理结构,也因此改变。心理重建,即是凤凰涅槃、浴火重生过程中经验的心路历程。

心联玉树,行动有我!在玉树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,让我们共同祝愿玉树明天更加美好,格桑花更加美丽动人!

李扁

2011年3月2日于北京凤凰城

注:作者为1+1心联行动共同发起人、总策划、中华慈善总会、中国教育学会1+1心联行动项目办公室副主任。

本文标签:青爱小屋 青爱工程 青爱基金会 中国青爱工程 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

服务热线010-84404273

关注微信更好服务关注微信更好服务
咨询咨询 微信微信二维码 地址地址 TOPTOP